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誤把人生的長跑視為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無知,錯把孩子看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乎,幼兒園要學習小學的知識,家長忙著為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一場對孩子童年的掠奪正在進行。結果:忙壞了家長,累壞了孩子。
一天,我去拜訪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他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當地一個人非要見他,說他能讓3歲的孩子學會3000個字。柳主任不想見他。
柳主任說,你讓孩子和記者都回去,我單獨跟你談。
柳主任對這個人說,我相信,你的每個孩子都能認識3000字,這無非是訓練的結果,小狗訓練多次還會算算術呢!可這對孩子有什么意義?《毛澤東選集》也只有2700多個字,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學會3000字,他干什么用?他會思維嗎?而你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說:這種以孩子童年為代價的“起跑”是誤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現狀,分數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學習承受了太重的壓力;童年背負了沉重的包袱。
希望家長們從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來,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錯誤理論的誤導下走出來,不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不對孩子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每個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創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長的家庭文化環境。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走出校門,
仔細想一想,你一生的學習生涯,究竟給你留下的是什么?什么東西讓你記得住,忘不了,用得上?
想一想,今天的父母最看重孩子什么?不是如何做人做事,不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僅僅是智力。嬰幼兒時期主要任務是玩,在玩耍中讓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我們卻逼他們學。學寫字、學拼音、學外語。為了出“神童”,用大量的練習占據孩子玩的時間。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書中曾經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人民教育雜志社總編輯傅國亮講了這樣一件事:印度一個叫辛格的4歲孩子,參加馬拉松比賽,跑完了42公里。5歲時,他的家人準備讓他跑50公里,超過馬拉松。正當人們在興奮地迎接“馬拉松神童”誕生時,印度政府出面干預了。政府派人封鎖了50公里長跑的道路。他們說:我們寧愿要個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這種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幾年前媒體熱炒的一個中國幾歲的小女孩,從海南跑步來北京,她的父親騎車“督戰”,聲稱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誤把人生的長跑視為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無知,錯把孩子看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如果我們不盡快覺醒,那些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最終將輸在“終點線”上。我們不想看到那一天。
在人生的路上,任何時候出發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