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對某些事物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恐懼感是十分正常的,作為家長的不應該完全否認孩子的恐懼,而應該幫助孩子增強對恐懼事物的心理承受力,進而讓其慢慢緩解甚至消除對事物的恐懼。
恐懼是人的本能,小孩出生后,就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懼。研究發現,在0-12歲的少兒中,90%以上的少兒會有恐懼心態;40%的2-4歲少兒至少有一種害怕對象,而43%的6-12歲少兒會有多達7種害怕對象。不同年齡的小孩,有不同的恐懼。
孩子對某些事物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恐懼感是十分正常的,作為家長的不應該完全否認孩子的恐懼,而應該幫助孩子增強對恐懼事物的心理承受力,進而讓其慢慢緩解甚至消除對事物的恐懼。那么,家長們應該如何加強孩子對恐懼事物的心理承受力呢?
1、正視孩子的恐懼
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孩子感到你承認他們害怕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時候,
作為父母的,一定要正視孩子的恐懼,而不是逃避孩子的恐懼。父母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并非成年人,由于他們對于事物的一知半解,讓他們很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感。
2、了解孩子真正的害怕
孩子們往往會言行不一地掩蓋他們真正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當父母要外出時總是哭鬧不止,不讓父母出去,而實際上他是怕一個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對癥下藥加以解決。
要加強孩子對恐懼事物的心理承受力,就必須要從根本上了解孩子到底在恐懼什么。從恐懼源下手,對癥下藥,才能快、狠、準地緩解甚至消除孩子對于某件事物的恐懼。例如:一些孩子害怕萬圣節,其實他不是害怕萬圣節本身,
3、針對孩子的恐懼對癥下藥
孩子們從小就從小人書和童話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懼怕鬼怪,這時給他們講唯物論是無用的。有效的辦法是對孩子說他是勇敢的孩子,當他在屋里時鬼怪是不敢跑進來的,或者說鬼怪怕好孩子等。這樣,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話,并消除懼怕心理。
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他們一開始對于上幼兒園都是會有一種恐懼感的,因為孩子非常的依賴父母,他們非常的害怕離開父母。對于孩子這種情況,父母們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有安全感。
4、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克服其依賴性,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能力、有辦法應付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要對孩子過分呵護,要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到很多我們認為他們難以做到的事情。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長大之后就不會害怕了,因為童年的害怕的記憶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經歷都會又影響。他們會潛伏在潛意識里面,在深層次中作用者。壓抑害怕,永遠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害怕,把自己曾經的經歷和孩子一起分享,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克服它,而不是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