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壞的習慣也必須從小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有些幼兒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襟和被角,有的幼兒已斷奶.睡覺時仍有寄托性習慣,要空奶瓶或觸摸著母體才能入睡等。這些頑固性習慣是兒童的行為障礙,嚴重影響著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必須及時發現,及早糾正。
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任何物體接觸到嬰兒口唇,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嬰兒吸吮手指是常見的,二三歲以后,就會逐漸消失。但仍有一部分兒童在饑餓、寂寞無聊、焦慮不安或身體不舒服時吸吮手指,
啃指甲,是一種消極的內向的習慣。嚴重的孩子不僅把指甲全部咬光,甚至咬破指頭。幼兒啃指甲和吸吮一樣,是個普遍現象,一般五至七歲的孩子較為多見。孩子得不到小時候那種母愛,欲求又遭到拒絕時,便會產生一種不安和寂寞的緊張感。為了清除這種緊張心理,孩子希望回到從前的時代,就會產生這種倒退現象。啃指甲是比吸吮更為嚴重的一種進攻性心理狀態的表現形式。幼兒啃指甲多發生在受到干涉、禁止或過高要求得不到滿足,或在淘氣后擔心父母訓斥而感到不安時。在這種情況下,
矯治孩子的頑固性習慣,不應責罵、恐嚇和強行制止。采取抹紅藥水、涂辣椒面、纏繃帶的方法,也是無效的。這樣做只能把孩子的精力集中到手指頭上去,結果事與愿違。正確的方法是,解其原因,對癥下藥。
矯治兒童吸吮手指和啃指甲的習慣,應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游戲,培養他們對環境的興趣,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玩具和戶外活動上去,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使他們無法啃到,并多給孩子買一些喜愛的玩具,盡量讓他們的手指無空閑;還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有良好習慣的小朋友,以幫助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和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