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3歲前的寶寶生活在安全、安定、溫馨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中,他將獲得對世界的信任感,身心茁壯成長,否則,寶寶的身心將受到不良影響。
我們來看看婆媳關系是如何影響寶寶情商的。
薛女士做了媽媽以后,婆婆就來照顧她和小孫子。婆婆是從農村來的,身體好,能干也能說,一開始倆人相處還挺好。但半個月以后,薛女士的母乳就很少了,不夠寶寶吃的,需要添加牛奶。白天還沒關系,到了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的,寶寶半夜餓了要吃奶,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便起床熱奶,薛女士身體虛弱,很不適應半夜起來“工作”。于是,面對寶寶的哭聲,有時婆媳倆都木木的,遲遲不愿起床給寶寶喂奶,慢慢的,倆人心里開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推諉和責備。
有一天中午,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似有意似無意地說了幾句話,讓薛女士心里很難受。
更為關鍵的是,寶寶屬于難養型氣質,特別愛哭,白天不睡長覺,醒了就哭,夜里是個“吵夜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這時候,寶寶就會一聲高過一聲地哭,有時候,薛女士氣得對寶寶大聲嚷:“哭什么哭,
婆媳失和,寶寶遭罪
很多大人都認為,小嬰兒只有生理需要,餓了就哭,吃飽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還有什么心理需要?所以,我們時常能聽到“小寶寶是最幸福的,整天無憂無慮”之類的話。其實,對兒童心理有過深入了解以后,你就會發現,小寶寶不但“有憂有慮”,有時他還會付出整個身心去排遣自己的不安和煩惱,尤其能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發出敏銳的反應。
目前已經有研究發現,嬰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建立起“內部工作模型”(IWM),
在家庭關系中,婆媳之間的心理矛盾是潛在的、隱晦的,同時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
5大技巧,婆媳和諧養育寶寶
1.對家庭關系的新變化有心理準備
“家有老人是個寶。”這是現代許多工薪家庭發出的感慨。為了下一代,祖輩義無返顧,又走到子輩家庭來撫養孫輩,讓年輕的父母們沒有后顧之憂,
2.以“家和萬事興”為婆媳共處的基礎
隔代家教需要嫻熟的家庭成員相處技巧,一些古訓是千錘百煉出來的精品,比如“明著敬老,暗著愛小”、“當面教子,背后教妻”、“當面教子,背后勸老”等。仔細品味,這些話濃縮的內涵相當豐富,而且確實效益顯著,因為它具有調節“家和萬事興”的功效。由于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員比較多,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復雜,如果心理上有隔閡,便不利于對寶寶采取一致、和諧的家庭教育。所以,做好隔代養育,需要以“家和萬事興”為基礎,整個家庭溫馨、協調的“人氣”有利于寶寶情緒和心理的健康發育。
3.新爸爸要善于“和稀泥”
婆媳關系是隱晦和持久的,因養育寶寶而發生家庭矛盾是常有的事,但是處理起來不如夫妻關系方便。因此,新爸爸要“隆重登場”,要主動承擔周旋家庭關系的責任,善于“和稀泥”,用自己的智慧把她們都“擺平”了。平時再忙,也要抽時間與寶寶的媽媽、奶奶交談,聽聽她們在觀念和態度上的分歧到底在哪里,并且靈活調節好她們的關系,不讓她們在心理上產生疙瘩,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寶寶好。如果爸爸把教育寶寶看成是女人們做的“家務事”,不聞不問,那么隔代養育矛盾得不到順利的溝通和化解,不但家庭關系受影響,寶寶的健康發展也受影響。
4.采納對方的可取之處
婆媳兩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教育和文化背景,對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有過成功的教育經驗,婆婆成功地養育了自己的兒子,媳婦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教育經歷。所以,過去成功的記憶模式會影響兩人對寶寶的教育。但是,該教育寶寶什么、怎樣教育寶寶,對兩代人來說都是個新課題,誰也不能太自信,需要兩代家長共同學習科學的早教知識,平等地商討和嘗試,善于吸取對方的可取之處,這樣才能給寶寶最好的教育。
5.順應寶寶自身發展
寶寶的氣質具有先天性的差異,如果寶寶天生屬于易養型氣質,那么新媽媽就很有福氣了,寶寶的生理節律比較有規律,適應性強;而造成家長身心都很勞累的天生難養型寶寶,其生活沒有規律,容易激動,經常啼哭,難以安撫,常常把家長也折騰得很情緒化。因此,難養型寶寶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撫養要求,他要求看護者要鍛煉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適應他的需要,他才會平穩地適應外部世界。如果看護者按照書本上說的條條框框,或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而安排時間表來訓練寶寶,那么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見,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對于新生寶寶,應該先順應他的“自身發展大綱”。
當然,老年人所謂“隨便寶寶哭,不妨大礙”的經驗之談也是很危險的,她們不知道寶寶從零歲開始就是一個“人”了,他們不但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寶寶的求救信號而不回應,會讓寶寶建立不良的IWM,最終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而且確實效益顯著,因為它具有調節“家和萬事興”的功效。由于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員比較多,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復雜,如果心理上有隔閡,便不利于對寶寶采取一致、和諧的家庭教育。所以,做好隔代養育,需要以“家和萬事興”為基礎,整個家庭溫馨、協調的“人氣”有利于寶寶情緒和心理的健康發育。3.新爸爸要善于“和稀泥”
婆媳關系是隱晦和持久的,因養育寶寶而發生家庭矛盾是常有的事,但是處理起來不如夫妻關系方便。因此,新爸爸要“隆重登場”,要主動承擔周旋家庭關系的責任,善于“和稀泥”,用自己的智慧把她們都“擺平”了。平時再忙,也要抽時間與寶寶的媽媽、奶奶交談,聽聽她們在觀念和態度上的分歧到底在哪里,并且靈活調節好她們的關系,不讓她們在心理上產生疙瘩,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寶寶好。如果爸爸把教育寶寶看成是女人們做的“家務事”,不聞不問,那么隔代養育矛盾得不到順利的溝通和化解,不但家庭關系受影響,寶寶的健康發展也受影響。
4.采納對方的可取之處
婆媳兩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教育和文化背景,對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有過成功的教育經驗,婆婆成功地養育了自己的兒子,媳婦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教育經歷。所以,過去成功的記憶模式會影響兩人對寶寶的教育。但是,該教育寶寶什么、怎樣教育寶寶,對兩代人來說都是個新課題,誰也不能太自信,需要兩代家長共同學習科學的早教知識,平等地商討和嘗試,善于吸取對方的可取之處,這樣才能給寶寶最好的教育。
5.順應寶寶自身發展
寶寶的氣質具有先天性的差異,如果寶寶天生屬于易養型氣質,那么新媽媽就很有福氣了,寶寶的生理節律比較有規律,適應性強;而造成家長身心都很勞累的天生難養型寶寶,其生活沒有規律,容易激動,經常啼哭,難以安撫,常常把家長也折騰得很情緒化。因此,難養型寶寶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撫養要求,他要求看護者要鍛煉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適應他的需要,他才會平穩地適應外部世界。如果看護者按照書本上說的條條框框,或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而安排時間表來訓練寶寶,那么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見,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對于新生寶寶,應該先順應他的“自身發展大綱”。
當然,老年人所謂“隨便寶寶哭,不妨大礙”的經驗之談也是很危險的,她們不知道寶寶從零歲開始就是一個“人”了,他們不但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寶寶的求救信號而不回應,會讓寶寶建立不良的IWM,最終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