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人的孩子,總是讓父母十分頭疼。
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被其他孩子孤立,父母被其他父母投訴,被老師叫去談話……一遍遍告訴孩子打人不好不對,講道理、懲罰、教訓,可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經常有父母坐在諮詢室裡,還沒開口眼眶就紅了,既無助又羞愧,眼神裡滿是:告訴我,我該怎麼辦?給我一個辦法,讓我的孩子停止打人。
每種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動力
孩子反復出現的行為,像是在一次次地提醒我們:“嗨!請好好看看我,看看在這些行為背後有些什麼,你還沒有看到嗎?那我就只好讓這個行為來得更猛烈一些,
反復出現的打人行為也是這樣。我們只有看到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的動力或原因,才能理解孩子的困難,也才能給到孩子需要的支援。
打人的行為,可以粗略分成兩類――
1.不伴有明顯情緒地打人
有的孩子和別人一起玩時,一會兒碰碰人家腦袋,一會兒撞下人家胳膊。他這樣做時,表情和身體是放鬆的,你並不會感覺到他生氣了。
這種不帶有明顯情緒的“打人”,其實是孩子在試圖向別人表達親近,好像在說:我想和你玩!
用共情,讓孩子明白“媽媽懂我”
當你看到孩子用這種別人理解不了的方式示好,卻遭到排斥時,你的心裡會不會感覺疼痛?當你開始心疼時,並不需要說什麼,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身體都在向孩子傳達:我懂你。
握住孩子的拳頭,讓他知道怎樣做更好
有一個和我一起工作的孩子,她和我打招呼的方式是用小拳頭在我的臉上來那麼一下。這時,我會輕輕握住她的小拳頭,問她:“你是想和我親近呢?還是想打我?”她沒有說話,收回了拳頭,一臉甜蜜地輕輕靠在我的身邊,我也愉快地接受她的親近。
握住她的拳頭,是告訴她:你的這個行為讓我覺得不舒服了,我希望你收回你的拳頭。我的身體和你的身體是兩個不同的身體,這之間有個邊界。”
問她:“你是想和我親近還是想打我?”,是告訴她:你的這個行為還挺讓人迷惑的,
我愉快地接受,是告訴她:“這個方式是合適的,讓別人明白和舒服。”
2.帶著憤怒的情緒地打人
出於憤怒打人的孩子,眼神、表情、整個身體都像是一團烈火,讓人不敢靠近。而這也正是憤怒情緒的重要作用----保護。
帶有憤怒的打人要保護的是什麼呢?通常都會是那些最脆弱、最不能承受的情緒:恐懼和羞恥。
看到孩子憤怒背後的恐懼和羞恥
比如,一個很害怕老鼠的孩子,突然看到一隻大老鼠從黑影裡竄出來。這時候如果周圍沒有人保護他,他很可能會隨手抓起什麼來,拼命打老鼠。那一下下打下去,也一下下把自己心裡的恐懼丟了出去。
再比如,媽媽非常強勢,
某一天,同學開玩笑地說:“這道題都不會,真夠笨的。”無心的玩笑卻戳中了這個孩子,讓他感覺自己非常笨、非常羞恥,於是,他要用看起來更有力量、別人都不敢惹的憤怒和打人來把自己的羞恥趕跑,保護自己免於被那些自己不能承受的情緒湮沒。
如果你能感覺到孩子的恐懼和羞恥,那麼他會知道有人在分擔他的心靈重擔。
和孩子一起討論,並啟動他的反思
如果你能向孩子表達你對恐懼和羞恥的感受,你們能夠自由地談論它們,那麼孩子也會學著用語言來表達這些恐懼和羞恥,於是找到打人之外,
這樣長大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早地擁抱過人性中的陰影,因此他們的生命更完整,也更有力量,是在最黑暗的黑暗中,不絕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