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過家家
因為經常看到媽媽做飯,丁丁對做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很多人覺得小男孩不應該玩做飯的遊戲,不過,丁丁媽不這麼想。男孩和女孩的遊戲是沒有絕對的界限的。這天玩撕紙遊戲的時候,媽媽悄悄地將遊戲引導到了做飯這個主題上來:“奶奶最喜歡吃麵條了,我要給奶奶撕一碗麵條哦!”媽媽撕了一些細細的長條,丁丁也參與進來,兩個人很認真地撕了起來。
“這些粗麵條給爺爺吃,爺爺喜歡吃粗麵條。”媽媽撕了一些寬的紙條。
“奶奶喜歡吃細麵條,我們再給奶奶撕一些細的麵條吧!”丁丁想起奶奶曾經說過的話,
“媽媽,那爸爸呢?”
“你自己問問爸爸要吃什麼樣的麵條吧。”
“爸爸,你喜歡吃什麼樣的麵條?”
“我喜歡吃不粗不細的麵條。”
“媽媽,什麼是不粗不細的麵條?”
“比那些粗的細,比細的粗。你看看,哪些麵條粗?哪些麵條細?”丁丁看了看粗的麵條,又看了看細的麵條,似乎明白了。他又撕了一些不太寬也不太細的麵條給爸爸吃。
丁丁端著一碗碗的“麵條”送給爺爺奶奶和爸爸吃,每個人都很認真地“吃”了丁丁的“麵條”,然後交口誇讚:“丁丁,你做的麵條太好吃了!“
“呀,我都快餓壞了。我也想吃丁丁做的麵條呢!不過我喜歡吃細細的麵條,要特別細我才喜歡吃哦。”
丁丁立刻動手,給媽媽做細細的麵條。
“我還想再細點!”媽媽給丁丁出了個難題。於是,丁丁就儘量把麵條再撕細點。
“哦,真不錯呃!丁丁撕的麵條太好吃了!”
“媽媽,我們不吃麵條了,吃水果吧!”
“太好了,我正想吃水果呢!”媽媽立刻響應。
“那我給你們撕水果吧!”丁丁開始撕水果——蘋果、香蕉、梨……很快,丁丁就撕了不少,不過很多水果的形狀都不像。每次看到丁丁撕了不像這些水果的紙片,媽媽不會說他的不像,只是問他:“丁丁,這是撕的什麼呀?”
“是蘋果呢!”
“這個蘋果怎麼不是圓的呀?”
“蘋果沒削好,變形了!”哈哈,小傢伙還挺會編的。
“哦,原來是這樣啊,削變形的蘋果也很好吃呢!”媽媽假裝咬蘋果,每咬一口,
“媽媽,你看,你都把蘋果咬得像一隻小鳥了。這是小鳥的翅膀,小鳥飛呀飛呀飛……”小傢伙的想像力可真是豐富,別看,還真的有點像小鳥呢?兩邊多出了一點,那不正是一雙小小的翅膀嗎?
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遊戲,其實裡面包含了許許多多早教的內容。爺爺喜歡粗麵條,丁丁就給爺爺做粗麵條,奶奶喜歡細麵條,丁丁就給奶奶做細麵條,爸爸喜歡不粗不細的麵條,丁丁就給他做不粗不細的麵條,媽媽喜歡特別細的麵條,丁丁就不遺餘力地仔細去撕更細的麵條……於是,這個撕麵條的活動就充滿了貼心與關愛。寶寶在這樣的遊戲中學會了分享,學會了關愛他人,
過家家的遊戲不僅僅限於吃,還可以拓展到衣食住行的諸多方面,甚至可以將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內容都給帶進去。比如出行,我們需要出行的代步工具,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去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出行也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爺爺需要拐杖,小弟弟需要奶瓶。所有這一切不僅可以拓展寶寶的想像力,還可以將很多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生活嘗試等內容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