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點:測量工具的替代
同一物體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不同的特點,適用於不同的測量物件。直直硬硬的東西可以做測量工具,細細柔軟的繩索也可以做測量工具,人體的很多部位本身就是一個自然便捷的測量工具,如可以用手掌、跨步、張開的雙臂等來測量長度。
測量活動三:米壇能裝多少米
家裡買米裝壇是學習測量容量的好機會。
用一個小塑膠碗做量具,讓孩子用米裝滿空碗一碗一碗往壇裡倒,直到壇滿為止,罎子能裝的米就是倒的碗數。
這裡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每次裝的米可能不均等,
學習重點:測量結果與量具的關係
用不同量具測量同一物體時,結果是不一樣的。測量用具越大,測量的數量越少。當我們要比較兩個物體是等量還是不等量時,應該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才能進行量的比較。
測量活動四:給茶杯斟滿茶
與量米活動相比,給茶杯斟滿茶雖然同屬容量測量,但因為水容易潑灑,
學習重點:知道測量誤差的存在
通過活動讓孩子體驗到測量需要精細操作與準確計量,如倒不滿或溢出去都會導致測量結果與真實容量之間出現差距,這就是測量誤差的存在,它會使我們的測量不準確、不可靠。
測量活動五:給活動區鋪“地板”
很多家庭給孩子的活動區鋪上了彩色圖案的泡沫方塊,這是一個教孩子測量面積的好機會。
讓孩子選用數目不同的泡沫方塊拼成面積大小不同的活動區域,
學習重點:記錄測量的結果
測量之後,鼓勵孩子設計記錄標記,表達測量結果。記錄方式應考慮孩子思維水準的特點:可以用圖像標記,如“床=□□□□”(這兒用圖),也可以用符號標記,如“床=4□”。這樣孩子就能在用數位記錄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10以內的數的實際意義以及計數和量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