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去超市吧?”當寶寶剛會說話時,媽媽和家人一定很開心,但學齡前的寶寶們對去超市的概念並不清晰,有的寶寶懷著各種好奇愛拿東西,
小編提示:家長及時引導很重要
學齡前的兒童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的行為主要跟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有關。幼稚園的中大班有超市、小醫院、小菜場之類的社會性課程和決策遊戲,為的就是在遊戲中讓孩子學會社會性的規則。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好奇或是當時的需求,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和說明,他們就不會養成很好的習慣。對於中班以前的寶寶,建議家長要說明‘買單了付錢了才能吃’或者‘到門口才能吃’,
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不僅限於語言教育,小編推薦了以下幾種家長引導的方法:
A 讓孩子付款
在超市里,讓孩子拿一件小東西,在銷售點前,媽媽將錢給孩子,讓孩子自己付款,加深孩子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
B 嚴重警告
別指望說過一次,孩子就能記得住,他們可能經常犯這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駡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家長需要反復和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你可以對孩子說:“你這種行為不好,如果大人也這樣就叫‘偷’,員警看到了,要被抓起來的。”如此一來,
C 彌補錯誤
當發現孩子拿了別人或超市的東西後,要和孩子一起到那裡,讓孩子親自將東西交出來,並要求他說:“對不起。”
D 剝奪權利
假如孩子從超市里拿了一顆棒棒糖,為了使他記得更深刻,罰他幾天內不能吃棒棒糖,剝奪他這幾天吃糖的權利。
E 獎勵
所有的孩子,必須學會控制不能拿走別人東西的欲望。當孩子和你一起去超市時,你要及時提醒他,孩子也能強忍著自己的喜好,不去打開飲料的包裝,那你應該表揚他,並且允許孩子選一樣他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