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年輕父母會把孩子生病看成是一場痛苦的折磨,不但折磨孩子的身體,還折磨父母的心態和精力,的確如此。但如果父母轉變一下心態,變得更加從容一些,孩子獲得的不僅是身體健康,還有心智成長。
“孩子病了以後,好像長大懂事了。”老人則常說:“生病的孩子長見識。”有的父母也這樣為我們做出了正確的示範:“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爸爸媽媽喜歡勇敢的孩子!”……孩子在大人的鼓勵下,戰勝疾病帶來的身體痛苦和心理壓力,確實是訓練他勇敢、堅強性格的好時機。
所以父母一定要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而把病期轉化為孩子形成積極性格因素的契機!
健康和生病都是孩子的親身體驗,他們是怎樣理解這兩個現象和概念的呢?在一項調查中,當問孩子“什麼是健康”時,他們的回答大多是反面的,例如“健康就是不生病”、“健康就是不打針”、“健康就是不咳嗽”等等,因此,孩子的健康概念比較狹窄:只知道身體健康,不知道心理健康;健康就是不打針,所以打預防針也是疾病;健康就是不咳嗽,所以被水嗆得咳嗽也是疾病。這種結果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密切相關。
因此,家長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經常啟發孩子從正面認識什麼是健康,例如“健康就是早起早睡、吃飯香香”、“健康就是快快樂樂地蕩秋千、滑滑梯” 、“健康就是高高興興地與小朋友一起玩”等等,這樣的健康概念內涵不僅有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與“健康就是不生病(不打針、不吃藥等)”的簡單概念相比較,孩子的認識水準更高、態度更積極,也有利於提醒孩子從正面維護自己的健康狀態。
誤區5:拿“去醫院”嚇唬孩子。
在生病期間,醫院是孩子產生體膚之痛的地方,所以孩子一般都對醫院有敬畏之感。如果孩子生病是由一些不良的生活衛生和行為習慣導致的,例如隨便吃髒東西、天涼不願意加衣服或者做危險、劇烈的運動等等,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就得“去醫院”,這是對孩子進行因果關係的健康教育。
但是很多父母像吳先生一樣,用“上醫院打針”的辦法來應對孩子的調皮搗蛋。其實兩者並無因果關係,雖然一開始可能奏效,隨著孩子年齡漸大,認識水準漸高,他很容易識破其虛假性,反而變得更加頑皮,所以這麼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還影響了父母對孩子說教的權威性。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