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我沒錯!”
大多數孩子都天生好動,喜歡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常常把家中的東西當作玩具。如果這些東西是爸爸媽媽的錢包或是別的重要事物,那麼惹大人生氣就在所難免了。
可是,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哪裡錯了。成人平時沒有和孩子說清楚,什麼可以玩什麼不可以玩,或者成人沒有把那些孩子不該玩的東西放在孩子看不見或碰不到的地方。
這樣的話,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可爸爸媽媽還要他承認自己錯了,孩子怎麼做得到呢?
原因二:“你說什麼,我聽不懂!”
學齡前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當爸爸媽媽看見孩子做錯事很生氣時,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也許沒有聽懂爸爸媽媽說的話,也不知道大人生氣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當然也就不會認錯了。例如,寶寶把爸爸的設計圖紙當作自己的圖畫紙,畫得一團糟,爸爸就會告訴寶寶不能在設計圖紙上畫畫。可是寶寶並不理解設計圖紙和圖畫紙的差別,自然就不會明白在設計圖紙上畫畫是不對的。
原因三:“不全是我的錯!”
由於成人並沒有看見寶寶的行為過程,
因此,有時孩子犯了錯,我們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等瞭解了整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讓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時,再讓他認錯也不遲。
原因四:“你那麼凶,好嚇人啊!”
孩子犯了錯,如打壞了很貴的東西或是弄傷了別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會很生氣。在生氣時,成人一般會抓著孩子的手,很嚴厲地責問他,要孩子承認自己錯了,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
原因五:“爸爸媽媽認錯了嗎?”
父母和老師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會通過模仿身邊親密且重要的人來學會一些行為。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僅表現在好的行為上,在不好的行為方面,也是孩子模仿的物件。
父母往往會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向孩子認錯,特別是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如弄壞了孩子喜歡的玩具等,他們可能會進行彌補,但卻不樂意認錯,由此導致了孩子也學會不認錯。